麵條的故事要從“麵條帝國”——中國說起。千年炊煙孕育了兩千多種麵條的做法,影響了整個東亞的麵條文化。不過,無論是麵條還是製作麵條的主要原料小麥,源頭都不在這裏。
中國的漢字“麥”原指“遠道而來的人”,與麵條的“麵”字結合,就成了“麵”(“麵”的繁體字),而小麥以及小麥粉製作而成的麵條,在數千年前也確實是遠道而來的。每年有6億噸產出,已經成為地球上60%人口主糧的小麥,最早誕生於9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農耕文明。在它誕生後的6500年,小麥種植技術連同製麵技術,開始從中東地區傳到地中海,穿越巴爾幹半島和阿爾卑斯山,向東經過中亞來到中國。因此,這條以長安為起點,途經西域、中亞、西亞,乃至地中海各國的“絲綢之路”又被叫做“麵條之路”。
穿梭在絲綢之路上的阿拉伯商人隨身攜帶麵團作為幹糧,食用前將麵團分成小塊,搓成條狀曬幹,置於火上烤炙,這幾乎是人類曆史上早期麵條的雛形。這樣的麵條沿著絲綢之路進入中國,開始在中原地帶繁榮興盛。但喜食湯羹的中原人將麵條與水同煮,熱湯中取麵時,“箸”(筷子)也就因此誕生。